简介:历史全是一派胡言,只能把史学著作当做纯粹想象的产物,它们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做的无根据的记述,并且掺杂着一些对思考结果的解释。——古斯塔夫·勒庞 《乌合之众》先来看以下两段文字(内容来自36氪,部分删减 ...
历史全是一派胡言,只能把史学著作当做纯粹想象的产物,它们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做的无根据的记述,并且掺杂着一些对思考结果的解释。——古斯塔夫·勒庞 《乌合之众》 视频行业“爆款难预测”:以火爆今夏的《如懿传》和《延禧攻略》为例,网传《如懿传》以900万一集的价格卖给腾讯视频,总销售价格达到8亿,海外版权费单集10万美金。几乎同时期播出的《延禧攻略》海外版权费仅为一集2万美金。销售价格的巨大差异显现了市场对这两部剧的不同预期。然而,就播放量、拉新情况和火爆程度来看,低价的《延禧攻略》却远胜于价格高昂的《如懿传》。 特斯拉的门把手:2000年代中期,特斯拉正在设计豪华电动汽车Model S时,马斯克坚持认为这款车需要一个特别的门把手,这个门把手要紧贴车身。当车主到汽车旁边时,它们会响应电子钥匙发出的信号,就像魔术一样滑出车外。“高官们一致认为,这个复杂的门把手想法是疯狂的。”一名前高管说,它需要极其复杂的工程,而且它解决了一个没有人认为实际上是问题的问题。但不管高管们多么强烈地反对,马斯克都不会屈服。当门把手推出后,它们很快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特征。现在每一辆新特斯拉都有一个这样的门把手。“这让你与汽车产生了几乎是情感上的联系,感觉你是未来的一部分,”某位前高管表示。“这就是埃隆的天才之处,他在人们知道之前就知道他们想要什么。”这两段文字都反映了一个事实——用户的不可预测性。一个看好的剧爆冷、一项无人看好的项目成为独角兽、一个主打A功能的产品上线后发现B功能成为产品引爆点……这种事总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发生。那么,作为需求决策者的产品经理,在面对一个个需求时应该如何更加科学地决策呢?如何确保我们不错过每一个有潜力的想法,又能尽可能少地做无用功呢?本文按照“洞察需求-需求评估-需求筛选”的顺序给出了一套需求筛选的流程框架,帮助决策“做不做”的问题。希望和同样有决策焦虑的同学一起交流成长。注:按照需要采取的进一步处理方案可以将需求粗略地分为两类:
一、洞察需求明确地回答这个需求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。如果需求不是来自于自身,确保了解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容,可以采用连续追问“为什么”的方法帮助深挖。(注意沟通方式,不要让对方认为你在质疑Ta)本阶段完成后,保证对目标人群、市场细分和初步的解决方案有大致的了解就好,在需求通过筛选后再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功能落地。二、需求评估需求的评估可以从“频度广度强度”“KANO模型”“需求性价比”三个维度进行。维度一:频度广度强度频度指需求场景的出现频率,比如网购的频率和聊天的频率就是两个对比。
维度二:KANO模型维度三:性价比(产品价值/开发量)性价比=产品价值/开发量这里说的产品价值包括对用户的价值和对企业的价值两方面。对用户的价值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,更好的体验等;对企业的价值则包括商业价值、品牌价值、核心竞争力等。开发量需要和开发同学一起评估,鉴于目前并没有对需求进行细化求解,可以先给出一个大体的解决方案,让开发同学按照“低中高”三档进行评估。本部分同样建议采取量化的方式,熟练后可制定打分标准。关于四象限分析还有一个常见的评估维度是“紧急度”与“重要度”的四象限分析,但个人感觉这种方法过于主观,更适合评估文章开头提到的“老需求”或者进行需求池优先级的评定,用来管理个人事务也不错,我在考虑先吃饭还是先上厕所的问题时会用到它。至此,需求评估部分就完成了。本阶段完成后手里或至少脑海中应该有一个表格,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需求描述、频度广度强度综合打分结果、需求类型、需求性价比。接下来进行最终的需求筛选步骤,这是决定“做不做”的关键。三、需求筛选需求的筛选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:主观角度包括对内部与外部情况的衡量;客观角度指迅速验证得出结论。1. 主观评估我们从内部和外部进行主观评估。1)内部对内部的评估主要看团队的能力和意愿两方面。能力包括人财物资源的衡量。人即是团队能力与人脉等资源,比如:进入有行业壁垒的领域有没有过硬的人脉,有没有过硬的团队水平;财主要指资金资源;物指行业资源与业务能力。这其中“人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。意愿包括团队的使命、愿景和价值观。一项任务放在企业层面就是企业使命,比如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,使命落实到团队就是KPI等任务指标,再落实到产品就是“产品定位”;愿景指我们要做什么,比如“持续发展102年”;价值观指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,落实到产品就是“产品原则”,很多时候产品原则就是一个需求做不做的最终评判尺度,关于产品原则的制定这里不再展开,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资料深入了解。2)外部对外部环境的评估可以从商业价值和成本两个角度切入。商业价值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,这里只讨论盈利空间。在这种条件下,商业价值=潜在用户数*单用户可挖掘价值。对于后者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手段进行调查,介绍一种《增长黑客》中提到的价值调查方法:询问你的潜在用户四个问题:
2. 客观验证对一些感觉模糊,看不清是伪需求还是引爆点的需求就要采取快速验证的手段了,毕竟这也是互联网的核心优势之一。这里提供一些低成本快速验证需求的手段以供参考:
四、总结 |